人工智能产业热度加剧,全球地图呈现“双极放射”结构

近年来,人工智能作为战略性技术行业,其全球产业热度持续升高,且分布形态正逐步显现出“双极放射”的地理结构。根据全球产业数据索引中心构建的热点行业地图模型,自2018年以来,AI企业在全球范围的注册数量与产业活跃指数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7.4%与21.8%,远高于其他高技术领域。

 

从地图可视化结果来看,目前AI产业热点主要集中于中美两国,并以“湾区+京津冀”和“硅谷+波士顿”两大核心群为极点,向周边区域呈放射状扩张。中国在深圳、北京、杭州形成AI创业与算法工程核心区,而成都、西安等二线城市则快速承接AI应用场景落地的中游环节;美国则在加州构建了算法、芯片、算力集群,并在东部形成科研与商业模型的叠加输出带。两国热点区域之外,以色列特拉维夫、阿联酋阿布扎比、加拿大蒙特利尔等城市也正在出现聚焦性增长,被定义为“次级热核区”。

 

值得注意的是,不同国家的AI产业热度往往由不同驱动因素推动。中国以“场景驱动+政策扶持”形成需求牵引,美国则依赖“技术突破+资本推力”强化原始创新能力。由此导致两国在地图分布上的密度结构虽相近,但点位特征与成长节奏存在显著差异。

 

此外,从时序演变角度观察,AI热点区存在持续“外溢”效应。原有核心区逐渐将部分企业转移至周边城市,带动形成新的“环状产业带”。例如,广州、南京、天津等地正通过政策叠加与基础设施完善快速承接核心转出企业,热点点位密度在过去两年中分别提升了42%、39%与35%。

 

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在空间分布上正由“单点聚合”转向“多极扩散”,而不同国家对人才、资金、政策的配置逻辑也影响着热度扩张路径。未来,该行业的热图将不仅反映企业数量,更反映出算法栖息地、应用活跃度与平台生态的复合强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