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下空间集约开发成为城市更新突破口,工程技术推动“多层城市”实践

随着城市更新进入存量优化阶段,传统“向外扩张”开发模式逐步让位于“向内深化”“向下挖掘”的空间拓展逻辑。地下空间作为土地资源的“隐形资产”,其集约开发正成为解决城市功能叠加、交通瓶颈与生态保护矛盾的关键路径。新一代地下工程技术在结构安全、功能组织、系统运维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,为“多层城市”构建提供技术与工程支撑。

 

在高密度城区,地下空间正由“单功能附属”向“多功能主结构”转变。地下综合体融合轨道交通站点、商业空间、文体设施与人防系统,形成独立运作的地下城市单元。北京、深圳、东京等地均已建成多个深层地下城市组团,实现城市功能从平面展开向立体分层重构。

 

工程技术是地下空间开发的决定性力量。针对不同地质结构与地下水环境,采用分区冻结、地层注浆、隔水帷幕与深基坑支护等复合工法,确保安全开挖。深层地连墙与逆作法相结合,突破了在狭小空间、邻近建构筑物区域进行深基开挖的难题,使城市中心区深层开发成为可能。

 

地下空间功能的系统整合也取得实质进展。电力、通信、给排水、暖通系统与轨交线路、垂直电梯、公用管廊一体化布置,形成“地下设施集约协同—地上资源高度释放”的空间组织机制。通过BIM+GIS集成平台,建设单位可动态管理结构关系、设备接口与应急路径,保障多系统协同运行。

 

城市级地下空间规划与管理体系也日趋完善。多地出台《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条例》,确立“规划优先、用途统筹、数据联通、应急优先”的管理原则,推动从“项目自洽”向“城市统一调度”演进。地下空间由“看不见的灰区”变为“纳入治理视野的正资产”。

 

未来城市不仅要高效运行在地表,更要立体运转于地下。谁能率先掌握地下空间的结构构建能力、功能复合能力与系统运行能力,谁就拥有了城市更新的“深度资本”。工程技术将不再只服务于看得见的空间,更将重构城市地基之下的战略秩序。地下之中,蕴藏着未来城市的无限可能。